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机构职能 发展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 价格监管 粮食管理 党务政务
您的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海东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365体育app:http://www.hk-tyy.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8/2/9 16:18:15    

循环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手,也是一种追求和保障社会效益,环境和经济三方面平衡与健康发展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可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我市在创建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中做了很多努力,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循环型工业体系进一步构建。

不断强化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制定《海东工业园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全市实施工业项目144项,纳入全省百项改造提升和百项创新攻坚的30个项目全部开复工建设。海东道通青海省制造业双创云平台项目入选工信部2017年试点。全市申请专利152件,授权93件,引进新品种68项,新技术40项。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促进产能置换。环保督查期间关闭不合规砖厂63家、高能耗碳化硅生产线2条、拆除技术落后的4.5万吨地条钢一家。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青海省红青稞酒厂燃气锅炉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平安高精铝热轧车间润滑乳化液节能减排及六辊冷轧机硅藻土的再利用基本建成,青海乐科贝年产45万套低频无极灯标准化厂房项目建成投运,青海美油美年收购加工2万吨废机油项目基本建成试生产,民和天利硅铁矿热炉及烟气余热发电项目环评报告正在编制。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工程有序推进。永盛碳化硅和贵强碳化硅电池负极材料正在做前期工作;青海百能汇通新能源光储一体化电站、青海高新能源发电关键设备产业化项目正在建设,青海聚光年产200MW聚光电池模组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内外装修。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康泰铸锻680MN多功能锻压机组、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业窑炉余热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获得突破。目前,西部水电铝基合金、移动大数据中心、耀华浮法玻璃、庆丰铝业、国青博众生物科技等61项目已投产或试生产。比亚迪锂电池配套材料制造及销售、海吉星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明阳3D打印、正平波纹钢管等71个在建项目顺利推进。推进锂产业发展。比亚迪锂电池配套材料等项目正在建设,贵强碳化硅等企业转型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推进金属冶金产业发展。海东正平管廊设施制造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波纹钢管(板)项目正式投产。民和县金属镁及镁合金等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青海长源硅业产品转型升级技术改造等项目建成投运,实现企业提质增效。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以资源为核心的有色金属加工新材料产业,比亚迪2万吨磷酸铁锂一期1万吨项目2个钢结构厂房、办公楼、宿舍楼正在建设,永盛碳化硅和贵强碳化硅电池负极材料正在做前期工作,鑫泽新材料镍基镁基新材料回收利用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

——循环型农业体系进一步构建。

推进农业绿色生态循环发展。采取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融入饲养科学化、品种良种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生产机械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模式。以现代生态牧场和家庭农牧场为重点,重点扶持建设生态牧场7个,种植饲草料112.18万,全市退化草地综合治理23.7万亩,治理率5.8%。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在种植薯、油两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树莓、苗木、中药材等高效普惠型产业。全市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343.94万亩,全市特色优势作物比重达到86%继续实施了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建设项目,今年种植饲草11.1万亩,青贮饲草24.23万吨,新建青贮窖池2000立方米以上。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积极发挥互助、乐都两个国家级园区示范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4个省级园区的示范职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10.2亿元,入园企业129家,完成产值93.5亿元,增加值达到43.61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5.8万户园区农民人均收入达780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农业产业化辐射带动农户达62.8%,科技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份额达63%实施农业园区引领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2家、市级123资产过亿元的龙头企业4家,拥有上市企业1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达40.26亿固定资产总额128.75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045个,已认定家庭农场782个。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9家奶牛养殖场联合成立联合社,整合资金建设兴润乳业有限公司乳制品加工基地。黄河彩篮高原现代菜篮子产业园成为了全省现代农牧业发展要素的聚集区、先进技术的示范区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区。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开展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黄河彩篮海东市知名商标已经市级工商部门审批、著名商标已上报主管部门待审批。目前,全市获得青海省名牌产品认证10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青海省著名商标” 1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

——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加快构建。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海东市河湟民俗博物馆展陈大纲》。重点推进13项民和喇家遗址公园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瞿昙寺文物保护项目和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顺利进行,柳湾遗址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完成规划的报批和博物馆墓葬区的基础开挖。推动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以青海海吉星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红星美凯龙青藏高原旗舰店,青海闽龙国际建材城、三田建材城等物流园等为核心区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平安天源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循化甲秀清真牛羊肉冷链物流建设项目、民和绿之苑冷链物流综合示范项目等参与承建,目前已基本建成标准化和信息化冷链物流。推进餐饮住宿业绿色化。开展绿色行业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废弃物回收利用为主的绿色餐饮。推动住宿餐饮业节能改造,分类排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餐厨废弃物。推广绿色建筑。贯彻落实《青海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编制《海东市市级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检测实施方案》。从2007年起居住建筑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青海省实施细则》节能65%的标准。在海东工业园区高铁新城、朝阳山片区开发及安置区建设中,新建居住区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绿化率不低于30%,旧城区改造项目不低于25%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实施意见》。各机构成立了绿色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绿色信贷协调联动机制。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105.44亿元,增长15.61%,绿色信贷覆盖率为30.98%。我市通过绿色信贷节能6.54万吨标准煤,累计减排二氧化碳2.13万吨及0.02万吨化学需氧量。

——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有序推进

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2017年新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1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0个,总投资502.4万元。目前,已完成建设分拣加工车间2000㎡,再生利用生产线2条,已投入生产运营。全市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共9家,物资回收经营者73家,累计回收量达到182万吨,资源回收利用率高达95%以上。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全市改造雨污分流管网150多公里,新建污水管网221公里,整治排污口107个,污水收集率达到70%强化绿色消费。制定《关于促进海东市流通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积极组织海东市零售企业参加零售企业节能调查,全面推进公共机构带头绿色消费,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提高政府对节能环保及低碳产品的优先采购规模,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畅销机制。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城市工程。2017年共安排节能减排财政补助资金2.57亿元,重点实施乐都文教路、平安新平大道等道路两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民和第二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互助绿色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循化污水生活处理厂提标改造、化隆瑞启达新能源20兆瓦光伏发电、海东工业园区平西经济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回用等项目。

——科技和人才工作不断加强

强化创业主体地位。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引用的主体,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今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技术企业8家。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双创零度计划,成功申报工信部第三批国家级小型微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无人机公共实验室、生物冻干公共实验室和3D打印公共实验室筹建工作已启动。成立了青海中欧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功培育能高、聚光等2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道通、紫元2家科技型企业,与道通公司衔接成立院士工作站。加大双创工作力度。认真贯彻《关于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海东驿站、民和县众创空间、平安区青年(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园等6个众创空间。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共完成投资3180余万元,已入住企业220家,为70余名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业企业进行贷款担保。设施人才创新工程。实施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强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切实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制定《海东市人才黄金谷地建设计划》,出台《海东市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自人才引进和政府雇员计划以来,我市共引进人才100名,招录政府雇员99,。

   2018年是十九大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动我市经济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方向发展。

 


版权所有:海东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地址:海东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邮编:810000
技术支持:青海海灵软件有限公司